so米直播

图片
  • 区县分析
县域级五地科技创新比较分析与经验启示
发布日期: 2024-04-01 09:06
来源: 奉化区统计局
阅读次数:

    近几年,浙江省在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要的基础上,深入实施各项科技创新行动,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取得了显著成就。2022年,全省科技创新指数首次突破200,达202.7(2015年为100),比上年提升15.6个百分点;科技投入稳步增长,R&D经费投入总量继续保持全国31个省(区、市)第4位,R&D经费投入强度继续保持全国第6位;技术创新成效明显,每千家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增长到16.6家;科技产出成果丰硕,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6.5件,比上年增长21.4%。但在实践过程中,受到地域、经济、教育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各地科技创新进展与成效不一。

    一、五个县域级区(市)科技创新发展成效比较

    (一)创新指数情况对比

    奉化区创新指数最低,但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从2019年—2022年创新指标数据来看,五个县域级区(市)的科技创新指数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其中,滨江区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最强(见图1),连续四年创新指数全省排名第一,稳居第一梯队;南湖区、余姚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虽与滨江区有一定差距,但也连续四年保持在全省第一梯队;临海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次之,四年均稳定在全省第二梯队;奉化区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最弱,与滨江区的差距最大,但进步也最明显,从2019年的第三梯队上升到2020年的第二梯队,并连续三年都稳定在全省第二梯队。

    (二)创新投入情况对比

    科技创新投入参差不齐,滨江区断层领先。从2018-2022年全社会R&D经费投入来看(见表1、表2),滨江区从2018年的148.90亿元提升到2022年的207.96亿元,投入体量是奉化区的10.6倍,余姚市的3.8倍,全省排名第一,高出全省第2名的余杭区(120.64亿元)97.32亿元,断层领先;南湖区2022年R&D经费投入39.71亿元,较2018年增长了80.5%,是5个县域级区(市)中增长最快的;余姚市2022年全社会R&D经费投入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62%;临海市属于全省中上水平,2022年全社会R&D经费投入27.80亿元,高于奉化区8.15亿元;奉化虽然在这5个县域级区(市)中全社会R&D经费投入最少,但是增速表现不错,较2018年增长了73.9%,增速仅低于南湖区(80.5%)6.6个百分点,2022年全社会R&D经费投入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17%,较2018年提高0.29个百分点,增速仅低于南湖区和余姚市。

    (三)R&D活动情况对比

    R&D活动开展面广且活跃度高,但地区间差距较大。2022年5个县域级区(市)规上工业企业中开展R&D活动企业比重均较高,其中滨江区高达57.2%(见表3),最低的南湖区比重也达34.1%;从2022年全社会R&D人员数及每万名从业人员中R&D人员数来看,滨江区人才储备及活跃度遥遥领先,全社会R&D人员数高达44422人/年,是奉化区的6.7倍,每万名从业人员中R&D人员数是临海市的8.1倍。

    (四)研发及产出情况对比

    滨江区设立研发机构企业数最少,研发及产出却最高。从设立研发机构的企业数(见表4)来看,余姚市872家,明显高于大幅度滨江区(133家),但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55.2%,与滨江区47.8%相差不大,说明滨江区虽然设立研发机构的企业数最少,但却是研发机构较为密集的区域。从全社会发明专利的拥有量来看,最少设立研发机构企业家数的滨江区却拥有最多全社会发明专利拥有量,高达31240项,是第二位的余姚市(5046项)的6.2倍,是奉化区的21.7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也高达589.4项,是第二位(南湖区51.7项)的11.4倍,是奉化区的24.0倍。

    (五)新产品和高新技术产业情况对比

    滨江区经济可持续能力全省领先,地区产业结构更为优化。从规上工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数据(见表5)来看,2022年滨江区(全省总排名第2位)规上工业新产品销售收入1943.10亿元,是奉化区(全省排名第58位)的9.3倍,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高达55.1%;余姚市规上工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达944.69亿元,全省排名第12位,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9.3%(全省排名第33位),相对偏低;奉化区规上工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总量与占比均是5个县域级区(市)末位,差距较大。从2022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来看,滨江区为702.7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93.5%,说明滨江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全省领先,为地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作出重要贡献;余姚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54.21亿元,高于南湖区(201.91亿元)和临海市(200.96亿元),但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却低于南湖区和临海市,产业结构还需继续优化。

    二、县域级区(市)科技创新实践与经验

    如何在科技创新转换发展新动能上,四地积极探索实践,有各自的创新做法。

    (一)滨江区:科学决策、抢抓机遇迈进“硅谷天堂”

    1.选准赛道,服务国家决策。20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代省长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全面阐述“数字经济”的构想,浙江由此进入数字化建设“新赛道”。因为数字信息产业具有无远弗届的能力,点一点鼠标就能联通世界,因此滨江区作为一个面积不到73平方公里的区,果断选择“数字浙江”作为高新区(滨江)产业选择的发力点和企业培育的关键突破口。自此,整个滨江因数字经济的超强裂变力而变:从软件信息产业到互联网,再到物联网,成为全球互联网+、物联网+的创新源头。

    2.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杭州高新区(滨江)政府忍住了生产总值的一时光鲜,企业忍住了快速变现的金钱诱惑,始终坚持自主创新,掌握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动权。用27年的时间实现了一公里一家上市企业,这72家上市公司都是清一色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轨迹非常相似:循着“人才带技术、技术变项目、项目融资金、实现产业化”的自主创新路径,从零创业、白手起家,经过漫长的创新蛰伏期后,最终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3.数实融合,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滨江作为浙江面积最小的区,已是杭州的“工业第一区”。滨江区沿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指引,围绕数字经济补链强链,形成了创新力强、带动力强、附加值高的现代产业集群。为了让实体经济的基础更加结实牢固,滨江一直在用数字经济优化实体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案例:1.靠自己,构建“政、产、学、研、资”相结合的产业创新体系。2年前,赵鹏鹏回国时,看中了浙江大学滨江研究院提供的完善资金和人才配套,今年才开始研发、处在“无人区”的技术(一个1至3毫米的探管内,有十几个光学和机械元器件,可以进入人体内部检测,将癌症的发现关口前移)就即将在浙大二院等医院进入临床阶段,并且计划成立公司加速产业化。在浙江大学滨江研究院,这样的公司已有50多家。2.靠引进,加快建立政府、教育、科研机构和企业间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体系。不久前,杭州极弱磁大设施首个交叉研究平台项目开工。这个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大设施,将在杭州建设世界上性能最高、空间最大的大型“零磁”空间。今后还将建设5个交叉研究平台和2个产业创新中心,使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保持领先优势。“两条腿”走路,杭州高新区(滨江)形成了“1+2+6+N”创新平台体系,正力争成为杭州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一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动力更足、更强、更澎湃。

    (二)余姚市:推动智能制造“三大硬核”实力跃升

    1.引育“硬核”科技团队。坚持“引进一个人才、落地一家企业、带动一个产业”,通过“政策引才、精准育才、暖心留才”引领创新,创设助创专员、财务专员和法务专员制度。

    2.培育“硬核”科技企业。注重精准培育硬核科技企业,因企施策,推出初创企业“春耕播种”、高新企业“育苗造林”计划,以初创企业“选苗”、专利企业“培苗”、人才项目“引苗”、规下企业“扶苗”、规上企业“壮苗”等五项行动,构建科技型企业全周期梯次培育机制。

    3.做强“硬核”科技产业。依托龙头企业,聚力做强“35”千百亿级产业集群,全力打造光电信息、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新材料等四大标志性产业链。

    案例:舜宇光学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领先的光学产品制造企业,具备全面的设计实力及专业生产技术,在多项核心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为寻求企业生存,亟需通过科技创新来带动企业转型升级,而转型升级的关键是要留住人才。秉持“钱聚人散”的理念,采用股权激励优秀人才,2003年起每年拿出总股权数的2.5%奖励创新型人才,到2009年底累计对120多人次奖励股份853万股。做到引进、留住人才,能够持续激发企业发展活力,推动企业迈向光电行业的“百年老字号”。

    (三)南湖区:培育壮大本土制造新力量

    1.“两大主平台”吸引项目落地南湖。壮大以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中科应用技术研究院、南湖研究院、南湖实验室为引领的“2+2+X”科创平台,建设亚太路科创带和城市创新区“两大主平台”,以“两大主平台”吸引大批优质项目落地南湖。

    2.“多个创新载体”赋能城市迭代更新。中心城区生活对人才具有较强吸引力,强化科技创新赋能城市更新,坚持引进和培育两手抓,多点布局众创空间、加速器等城市创新载体,通过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初创期的各项服务。

    3.“两手抓”推动科技企业培育。一方面,推进科技企业升级入库认定培育,加快培育一批量大面广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创新增长极。另一方面,推进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加大力度培育具有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案例:在科技金融方面,南湖区引进了全国首家科技保险公司,探索“贷、保、投”联动机制,鼓励扶持“科技积分贷”金融产品,推广“科技保险补”专项险品,重点关注初创期、成长期在孵企业科技研发风险补助。成立南湖红船基金、开通“南湖基金小镇投融圈”APP,构建科技金融共赢发展,从政策层面给予创新创业全方位的支持。在成果转换方面,建立了政产学研金介用的“北斗七星”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在技术市场交易额已达14.78亿元。同时,定期举办投融资对接会,主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高峰论坛、研讨会等活动百余场,全链条服务激发了科创活力潮涌。

    (四)临海市:借助优势资源打造创新全生态

    1.“异地借智”实现区域协调创新。对接一线城市,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积极对接上海、杭州等一线城市,打造临海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临海科创园,打破创新资源壁垒。

    2.“高校借脑”实现成果孵化落地。加强科技合作,与高校建立科技合作关系,深化“校地合作”“校企合作”项目,推动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同时,瞄准临海特色产业集群需求,着力构建科技大市场,开发创新创业云平台,加快成果孵化落地。

    3.“金融借力”,加强科创生态服务。金融平台借力,建立科技产业发展基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注入科技创新领域。成立科技银行,建立科技金融三大服务平台,制定精准度高、针对性强的信贷投放措施,同时为科技型企业提供50多项免费服务。

    案例:2019年,临海市与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联合共建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临海科技创新园,该园区采用“上海前孵化+临海产业化”双基地模式,即分别在上海、临海建立研发基地和产业化基地,着力构建一套完整的“创新研发—成果孵化—产业化落地”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形成了在上海基地研发平合、面向临海进行技术转移、人才流动,科创优势先导集聚的新局面,至2022年累计招引落地科技型人才企业26家,对接高端项目150个。

    三、奉化区的差距与启示

    奉化区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开展“科技争投”专项行动,全区综合创新能力得到快速提升,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一是创新主体规模日益壮大。2022年,奉化区高新技术企业305家,同比增长141%,每千家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22.07家,同比增长120.9%。二是创新载体不断得到丰富。围绕“3号青创大走廊”建设总体布局,积极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茗山智谷创新综合体建设有序推进,瑞凌节能环保创新与产业研究院、锋成先进能源材料研究院等产业技术研究院脱颖而出;不断探索新模式,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和东北飞地孵化器揭牌运营,经佳双创基地、移盟科创基地、波导卫星通信科创园、怡诺(宁波)科创园、等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三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22年设立研发机构企业数330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6家,累计省级企业研究院达9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达51家,宁波市级企业研究院达11家,宁波市级工程(技术)中心达146家,区级工程(技术)中心达286家。但与其他四个县域级区(市)相比,依旧存在诸多不足:

    (一)奉化区的差距

    1.创新主体和人才规模有待壮大。区内设立研发机构企业数、高新企业数、科技型中小型企业等排名在全省处于中下水平,与先进区县(市)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创新龙头型企业数据较少,对区域内的引领带动作用不强;“高精尖”人才和基础实用性人才仍然薄弱,人才引进难、留住难、作用发挥难的问题长期存在。

    2.科创成果产出能力有待提高。相较于其他四个县域级区(市)而言,奉化区设立研发机构企业数(331家)高于滨江区(133家)和临海市(165家),每千家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22.07家)高于南湖区(18.72家)、余姚市(17.99家)、临海市(10.65家),但科创成果产出成绩却远远不如,例如全社会发明专利拥有量1439项,比最末第二名的临海市(3869项)还少2430项,比滨江区少29801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11.79亿元,比最末位的临海市(200.96亿元)还少89.17亿元,比滨江区少590.99亿元。由此可见,奉化区科创成果产出水平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转化能力与全省领先水平、全市平均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

    3.创新平台功能有待发挥。奉化区省级、国家级区域创新平台也不少,但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运用能力和整体综合效益仍需提高,近年来引进培育了一些创新平台,但由于创建时间相对较短,在引进创新资源要素、深化创新创业服务、培育孵化科技企业、集聚高端人才团队等方面的效果还不明显。

    (二)几点启示

    从各地实践经验看,县域级区(市)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主要取决于该地区的人才集聚、科创环境、资源投入、平台建设等方面。就奉化而言,当前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1.聚焦因地制宜,注重政策制度的科学性。科技创新制度制定过程中注重结合本地实情,将经济、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等情况考虑在内,制定出与自身发展情况相切合的政策,而不是一味照搬照抄。杭州市滨江区作为浙江省面积最小的区,科学决策选择“数字浙江”作为高新区(滨江)产业选择的发力点和企业培育的关键突破口,从而实现数字经济的超强裂变;探索适宜区域自主创新路径,科学决策,才实现了“一公里一家上市企业”。随着奉化区全方位融入宁波“半小时交通圈”,都市型工业发展特征将更加明显,更加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来塑造产业竞争优势,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生命力,迫切需要根据区域科技创新资源集聚的规律,探索适合奉化本土企业转型升级的之路与全区特色创新改革之路。

    2.聚焦企业主体,营造自主创新良好氛围。在高质量发展时代背景下,企业要想领跑行业,需摒弃原有的增长机制、推进科学创新行动,及时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依靠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驱动,把企业转战到创新驱动、内涵发展的赛道上。余姚市的舜宇光学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寻求企业生存,通过科技创新来带动企业转型升级,而转型升级的关键是要留住人才,从而持续激发企业发展活力,推动企业迈向光电行业的“百年老字号”。南湖区“两手抓”推动科技企业培育,一方面,加快培育一批量大面广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另一方面,推进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培育壮大本土制造新力量。奉化区作为一个宁波市的最年轻区,需要深度融入宁波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甬江科创大走廊建设,才能实现新的一轮跨越追赶,急需培育一批有创新优势的重点企业,引进一批有发展潜力、成长性好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鼓励老牌龙头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带动区域提质升级。

    3.聚焦成果转化,创建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基地。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滨江区的实践经验给了启示:靠自己,构建“政、产、学、研、资”相结合的产业创新体系;靠引进,加快建立政府、教育、科研机构和企业间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体系。“两条腿”走路,杭州高新区(滨江)形成了“1+2+6+N”创新平台体系,力争成为杭州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一极。建议奉化区在全省甚至全国遴选领军人才,布局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与本区域内的龙头企业建立企业联合创新中心,重点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领先的一流专业研究所;构建研发、孵化、转化、产业化为一体的全周期、全链条、全过程科技创新体系,实现科创软硬件设施共享,服务科研工作;整合利用现有孵化器等资源,建立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等分级分类评估机制,围绕技术成果转化搭建科技产业基地。

    4.聚焦开放合作,多层次提升区域科创实力。临海市通过“异地借智”、“高校借脑”来实现区域协调创新,以弥补自身创新资源不足的短板,以临海特色产业集群需求为基础,加强科技合作,加快成果孵化落地。建议奉化区深化与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省内重大科创平台(科创高地)等合作交流,在承接业务中提升科研创新及成果转化能力;深入实施“科创飞地”协同借智工程,进一步发挥“科创飞地”的创新孵化作用,完善“在外孵化—来奉加速—在奉投产”的科创培育链,实现科技项目异地孵化,科技成果在奉转化;加强区域联动,与新昌、嵊州等周边区域开展合作,加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强化与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吸引国内外企业在奉进行科研创新及成果转化,汇集更多科研资源和创新人才。